烛之武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劝退秦穆公的? 况武本不欲说秦,臣数劝方为之也的意思?

烛之武劝退秦军这件事,是烛之武利用郑国在秦国、晋国两大诸侯国之间的利害关系,说服秦穆公,使他明白郑国灭亡不利于秦国,晋国强大也不利于秦国。秦穆公有着宏大的志向,认可了烛之武的保郑之词,就与郑国签订盟约,先行退回。

问题描述

烛之武劝退秦军有什么深层次原因?

精选答案

烛之武劝退秦军这件事,是烛之武利用郑国在秦国、晋国两大诸侯国之间的利害关系,说服秦穆公,使他明白郑国灭亡不利于秦国,晋国强大也不利于秦国。

秦穆公有着宏大的志向,认可了烛之武的保郑之词,就与郑国签订盟约,先行退回。

其他相关答案

佚之狐为什么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必能退秦师?

因为佚之狐早就知道烛之武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厉害人物。

郑国被晋、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,国家危在旦夕,烛之武奉郑君之命,去说退秦军。他善于利用矛盾,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,一番说辞,便说服了秦君,撤出围郑的军队,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,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,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。

这篇文章,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,能够临危受命,不避险阻,只身去说服秦君,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。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。

烛之武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劝退秦穆公的?

烛之武主要说辞如下:

1.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半点好处、只是单独图利晋国,使其增加领土。

2.郑国的地理位置在齐、楚、晋的边境上,烛之武暗示秦穆公将来有一图中原的野心时,郑国是秦国的后勤中心。

3.烛之武把利害说完后,再批晋国向来不守信用。当年晋惠公不守当年与秦穆公说好的条件,将焦(今河南陕县附近)、瑕(今山西运城附近)两城池送给秦国的事,暗示就算郑国被灭了,秦国也拿不到好处。

4.烛之武最后语重心长的说:晋国要扩张领土,首先吞并郑国的时候,下一步就是对着你秦国的领土。2是最关键的利息,1.3.4都是看不到的。

烛之武言辞精妙之处?

1、满足对方的虚荣心,以退求进

他在心里上满足秦伯的内心虚荣,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”,这样让秦伯在内心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。这是一招以退求进。效果特妙。

秦伯作为国君,自然爱慕虚荣,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夸赞。而这种人有个最典型的特点,那就是只要让他体会到了赢的滋味,让他得到了放大了自己能力的炫耀,就会乐得合不拢嘴,也自然会对你表现好感。

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用这一招在秦伯的心里赢得了好感,也才有继续劝说的机会。

2、投人所好,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,瓦解对方阵容

烛之武希望劝退敌人,不是请求别人撤退,不是威逼别人撤退,不是欺骗别人撤退。

他是在劝说时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形势和厉害分析,让对方认识到退兵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,让对方退兵退的心甘情愿,心悦诚服。整个过程一直都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的目的。

秦国距离郑国很远,秦晋围郑,即使攻下郑国,对秦也没有什么好处。从无利的角度消除攻郑的利益心,是秦伯觉得枉费了心机。

分析晋国出兵攻郑的目的在于扩张领土,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帮助谁。反而让晋国越来越强,势必威胁秦国,让秦伯顿感危机。

这样一来,秦晋联盟就出现了危机。烛之武用自己独特得到手段离间了“秦晋之好”。

3、施攻心术,切中要害,突出郑国对秦有百利而无一害

“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

烛之武忧秦伯之忧,分析秦晋灭郑后不但无利,反而惹火烧身的局势。

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”

烛之武又分析了郑国不灭对秦的好处。这样一来,秦就没有灭掉郑国的任何理由。

烛之武通过独特的劝说方式,站在对方的角度,充分的为对方着想,为对方分忧,从而让秦伯在内心自然接受而没有任何的心理的不适。劝说结果水到渠成。

做比想更重要的名人例子?

天下之事,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,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。

——陆游(宋)

讲得一事,即行一事,行得一事,即知一事,所谓真知矣。徒讲而不行,则遇事终有眩惑。

——王廷相(明)

自古圣贤之言学也,咸以躬行实践为先,识见言论次之。

——林希元(明)

心中醒,口中说,纸上作,不从身上习过,皆无用也。

劝退的文言文有哪些?

蔡泽巧言劝退范雎,孙权泉学,《烛之武退秦师等等。

况武本不欲说秦,臣数劝方为之也的意思?

意思就是指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,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!

这句话出自于《烛之武退秦师》。

原文

武往说师,老母系之,臣昼夜侍母,目不交睫,亦宜赏之。况武本不欲说秦,臣数劝方为之也!

译文

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,母亲天天记挂在心,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,眼睛都不眨一下,也应该受到奖赏。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,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!

原创文章,作者:梁板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lxbk.com/e/5036.html